首页 > 投资河南 > 产业园区

15.虞城县产业集聚区

时间:2022-08-19 来源:
字体:

 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.98平方公里,2014年底,建成区6.9平方公里。该区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城南部,北起木兰大道、南至南环路、东至203省道、西至与商丘新区交界处。集聚区划分为装备制造区、纺织服装区、科迪食品工业园、仓储物流区、综合服务区、配套生活区等六大片区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、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。

  建制沿革

  虞城县于2005年在县城南部漓江路和工业大道(当时为南环路)北侧开始筹建工业基地,2008年根据省有关精神更名为工业集聚区,2009年更名为产业集聚区,并确立了发展五金电子和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,2014年主导产业调整为装备制造(含汽车及零部件)和纺织服装(服饰)两大主导产业。同时,经市发改委批准,建设以科迪集团为主体的科迪食品工业园。园区管理机构于2006年4月成立,名称为虞城县园区管理委员会,2009年10月更名为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。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现机构规格为副处级,下设办公室、承接服务科、党群工作科、社会事务科、统计监测科等5个科室,规格为副科级。

  规划概况

 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位于虞城县县城总体规划区的南部,北起木兰大道,南至南环路,东起203省道,西至县界。总规划面积15.98平方公里,其中起步区2.48平方公里,发展期6.2平方公里,控制期7.3平方公里。集聚区规划分为六大功能区,即:装备制造区、纺织服装区、食品加工区、仓储物流区、综合服务区和配套生活区。在产业规划上,重点发展装备制造(含汽车及零部件)、纺织服装(服饰)和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。至2020年,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、产业集群发展、生态环境良好、吸纳就业充分、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。

  地理环境

  产业集聚区区位和交通优势得天独厚,位于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前沿,西距郑徐高铁、商合杭高铁商丘枢纽站10分钟车程,商丘机场半小时车程,距郑州2小时车程,东距徐州1.5小时车程,距连云港3小时车程。京九铁路、济广高速、105国道、203省道纵贯南北;陇海铁路、连霍高速、310国道、324、325、326省道横穿东西。商合杭高铁在虞城县境内设有商丘新区站,陇海铁路、京九铁路在虞城县境内设有4个火车站。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紧邻中原经济区的陇海发展轴,位于中原经济区第一圈层与第二圈层之间,将受到中原经济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。商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形成城市空间发展七大组团,分别为:核心组团、西北组团、北部组团、临港组团、东北组团、虞城组团和古城组团。虞城组团是在商虞发展轴线两侧与虞城城关镇基础之上形成。战略规划提出商丘工业走廊的概念,工业走廊东起虞城,西至临港组团,在虞城组团将形成现代制造业集群。无论是虞城组团还是工业走廊战略的提出,不难发现虞城是未来“大商丘”发展中的重要一环,是商丘未来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支点。这为虞城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因素,也确定了虞城在商丘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位置。

  经济概况

  截至2014年底,产业集聚区已建成面积达6.9平方公里,入驻企业189家(工业企业162家),其中“四上”企业96家(规模以上工业74家)。2014年,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4.69亿元,同比增长42.9%;完成增加值49.2亿元,同比增长41.3%;完成投资148亿元,同比增长40.1%。全部从业人员5.4万人。

  主导产业

 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有三大主导产业:五金电子产业、纺织产业、食品加工业等三大主导产业。2010年6月,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95家,建设标准化厂房26.6万平方米,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6.2亿元,单位规划面积固定资产投资3.45亿元/平方公里,从业人员达6500余人。县产业集聚区现有限额以上规模企业51家,高新技术企业2家,出口创汇企业12家,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。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,其中五金电子业、纺织服装加工业、食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0%以上,年创利税2.6亿元。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企业8家,在5000万元以上的19家。

  2009年县产集聚区产业项目投资企业40个,总投资20.05亿元,同比增长21%。2010年县产业集聚区计划新上3000万元以上工业生产项目15家以上,其中争取落地5亿元大项目1个,确保落地3亿元大项目2个。年内限额以上企业个数争取达到75家。

  2010年县产业集聚区拟入驻项目有乔治白服饰、亿源高频焊管、生物能源、十万锭纺纱、四百织布机、兴达胶彩印、汽车拆旧等19个,总投资达21亿元(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)。县产业集聚区五金电子业、纺织服装加工业、食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已经形成。

  基础设施

  2010年6月,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实际开发面积约3平方公里,主要依托324、203省道、虞营路、漓江路、木兰大道(商虞快速路)、南环路等主要干道,已形成三横六纵的路网格局,逐步形成了“带状”集聚的框架,修建道路46公里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5.6亿元,同比增长30%,单位规划面积固定资产投资0.53亿元/平方公里。

  其中2009年投资1.72亿元,修建了两纵两横、南环路、木兰大道及标准化厂房区等道路12.3公里;铺设供水管网8公里及排水管网26公里;架设通讯线路32.5公里;建设了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,基本完善了供水、排水、绿化、亮化等配套设施。县产业集聚区内现有11万千伏变电站1座,架设高压供电线路近30千米;日处理150吨垃圾处理厂一座、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,日产3万吨第二水厂一座直接为产业集聚区提供用水;具有完备的有线电视、电话、宽带等通讯网络。

  发展目标

 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、食品加工和五金电子等三大主导产业,通过吸引相关企业入驻,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,增强产业配套能力,发展精深加工,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,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。发展目标:2012年,产业集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,安排就业人口为2.6万人;2015年,产业集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,安排就业人口为4.7万人;2020年,产业集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,安排就业人口为7.4万人。